2025年10月18日,藍生卓越講堂第七次核心管理干部集體學習在上海天佑醫院國際會議廳舉行。本次學習以“人工智能賦能醫療創新發展”為主題,特邀上海市人工智能協會副會長兼醫療專委會主任委員,上海市醫院協會醫學人工智能專委會主任委員,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醫聯工程與人工智能部主任何萍專題授課,公司總經理劉軼永作總結報告,旨在提高核心管理干部對醫學人工智能發展趨勢與應用路徑的認識,推動AI技術與腦科醫療服務深度融合,為公司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公司董事長卓立強及領導班子成員,旗下醫院、子公司和公司機關部門核心管理干部參加學習。公司副總裁兼黨支部書記陳樹林主持學習會。

何萍主任以《人工智能賦能醫院醫療服務與管理模式創新與發展》為題,結合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組織推動上海醫學人工智能發展的實踐,站在發展和治理上走在全國前列并發揮示范效應的高度,以宏闊的視野、豐富的經驗和翔實的實例,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為什么發展醫學人工智能、建設什么樣的醫學人工智能和如何建設醫學人工智能等重大問題。

分析醫學人工智能發展背景時,何主任介紹美國、歐洲、澳洲等國際先進案例,強調醫學人工智能是國際科技必爭之地,正在深度重構醫學管理體系,推動醫療服務從“被動治療”向“主動健康管理”轉型。她回顧國內醫學人工智能發展歷程,分析發展的核心痛點和現實難點,指出當前生態化智能發展階段在技術應用與場景落地上從單點突破到系統集成推進,在數據治理和使用上需要平衡創新與發展的關系。上海在國家重大任務驅動和政策引領下,醫學人工智能因人工智能產業、醫療服務資源和創新科技人才三大高地而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為進一步發揮優勢奠定了堅實的政策、數據、算力和人才基礎,展現了清晰發展目標和光明發展前景。
關于上海醫學人工智能的發展,何主任指出,作為上海市級醫院臨床診斷信息交換共享平臺,醫聯工程已經成為國際同類系統規模最大的醫療衛生信息庫,為高質量醫療語庫建設和市級醫院數字化轉型提供了豐富全面的數據基礎。她指出,作為申康引領的先導AI項目,市級醫院數字化轉型2021年開始實施,已經實現了從1.0到4.0的持續迭代,市級醫院相繼落地智能分診導診、預問診、院內導航、云陪診、精準預約、診后管理、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重癥ICU數字孿生和智慧醫院管理等場景。
她同時指出,作為國內首個醫療大數據訓練設施,依據醫聯工程匯集的海量醫療數據資源,通過高質量數據集構建、高性能算力支撐、標準化標注訓練工具和國產化領域適配,為醫療AI模型的研發與訓練提供了關鍵基礎平臺,已在市級醫院開展肺結節、肋骨骨折、冠脈CTA、腦卒中、胃腸病理、肝癌MR等多項AI先導示范應用,大幅提升了疾病診斷準確率,有效節省了臨床醫生工作量,賦能了人工智能醫療器械產業的創新與發展。
針對市級醫院醫療人工智能的應用情況,何主任詳細闡述了上海18家市級醫院在醫療AI應用方面的創新實踐。她指出,這些應用已經覆蓋患者端、醫療端和管理端,滲透到醫療服務、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各方面,展示了自然語言交互、深度學習和知識推理、個性化科研輔助以及多中心多模態數據管理和分析等方面的優勢,充分展現了AI在優化醫療服務流程、提升診療精準度與效率和改善患者體驗方面的巨大潛力。

關于醫療AI發展趨勢和規劃,何主任指出必須實現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價值創新三重突破,持續深化AI在醫療領域的創新融合,上海申康將重點推動病理智能化系統建設、利用大語言模型助力腫瘤綜合診治(COC)、構建醫聯AI智算平臺等項目。她強調,必須堅持創新發展與風險防范并重,在解決數據局限性問題、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和支持醫學創新等方面快速進步,系統推進醫療服務與醫療AI技術創新融合,有效管控倫理、技術、數據、法律與監管和社會風險,從技術、法律監管和倫理實踐融合上構建人機協同式治理框架,確保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領域安全、可靠、公平應用,實現賦能精準醫療、預防醫療和普惠醫療的核心價值。
最后,何主任運用《柳葉刀》雜志特刊的論斷“醫療AI的終極價值不在于取代白大褂,而是重塑聽診器的形態”作為結語,揭示了醫療人工智能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以醫生醫療決策為主的發展本質。
交流研討環節,公司董事長卓立強等多位領導圍繞公司醫療AI的布局和實踐的熱點問題與何萍主任展開深入交流與探討。

卓立強董事長圍繞醫療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問題進行交流。關于放射科、病理科等醫生崗位需求變化,一致認為,放射科、病理科等醫生不會因AI發展而大量減少,但其工作形式將深度轉型——從重復性閱片轉向數據標注、認知提升和跨院協作,發揮其不可替代的臨床經驗與決策能力。在研發模式選擇上,采取與企業強強聯合的策略,但需重點把控權益邊界,通過明確階段性績效指標、嚴格保護知識產權來確保合作實效。

公司劉軼永總經理、藍生信息公司副總經理兼信息化部總監賀新豐、上海天佑醫院信息科副科長郭海波和科員潘子超圍繞學習標桿選擇、部署方案選擇、產品價值甄別、項目評估維度等問題踴躍提問。何萍主任推薦了在數字化轉型方面表現突出的綜合醫院,以及在腦科領域具有特色優勢的專科醫院作為學習標桿。關于AI項目性價比,她強調不存在“最好”方案,唯有“更適配”選擇,建議堅持以解決臨床與患者痛點為核心導向,通過“小切口”試點驗證價值。面對市場上同質化AI產品,她建議醫療機構通過扎實的臨床驗證和動態甄別,綜合考察產品的臨床適配性、迭代能力與售后服務進行選擇。對于集團化部署的路徑選擇,她提出“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相結合”的策略,核心管理系統應統一標準、集中部署,臨床業務系統保留一定的靈活性與響應速度。

劉軼永總經理以《人工智能在藍生腦科的布局與實踐》為題,全面闡述了人工智能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外部趨勢、藍生腦科的實踐布局以及未來發展方向。他指出,在國家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戰略指引下,人工智能正持續豐富醫療場景,醫療圖景將發生深刻改變,通過輔助醫療決策、提升醫療效率、改善醫療服務,推動醫療行業向高效、精準、普惠方向進行數智化重構。

基于藍生腦科的實踐布局,劉總經理強調,公司堅持全面規劃、同步實施、重點投入的原則,秉持健康為中心、合作加自研、學習與創新的理念,推進與著名大學、著名專家、著名企業的合作,以“健康服務為核心、患者需求為導向”,正在構建覆蓋“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管理”全流程的一體化人工智能醫療健康體系。他簡要介紹了公司在多個方面的整體布局,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醫療服務模式的創新與升級。

劉總經理表示,未來藍生腦科將重點打造腦病垂類大模型,深化科研協同,聚焦腦機接口、精準診療、功能康復等前沿方向,持續推動人工智能在腦科醫療中的創新與應用。

陳樹林副總裁主持時指出,醫學人工智能呈現百舸爭流、跨越發展的景象。一是國家政策驅動緊鑼密鼓,從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到2025年國務院印發“人工智能+”指導意見,政策密集出臺、力度不斷強化、目標更加聚焦,旨在搶占戰略先機,取得競爭優勢;二是一線實踐探索如火如荼,各類辦醫主體、醫療機構和醫療專業人員踴躍參與,涌現眾多示范項目與成功經驗;三是業界理念認識深化躍升,醫療界通過頻繁論壇交流,對其本質、規律及發展趨向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辯證、更加前瞻;四是未來發展前景無限遐想,當前尚處于“傳統醫院人工智能”初級階段,未來將向“互聯網醫院人工智能”“更高形態智能醫院”升級,極大地重塑醫療格局和發展業態。

通過本次學習,藍生腦科核心管理干部進一步凝聚了“AI賦能腦科醫療”的發展共識,明晰了從技術落地到價值轉化的實踐路徑。未來,藍生腦科將敏銳把握發展趨勢,持續整合優質資源,推動AI與腦病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管理全流程深度整合,以更加全面、精準、高效的醫療服務守護人民腦健康,為健康中國貢獻力量。